
以“端牢中國 飯碗 共築全球糧安”為主題的2020國家糧食安全宣傳周剛剛過去,有關部門和各地方以及有關工業組織了一系列宣傳活動。食品數量和品質安全,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關註的話題。
藜麥,這一從南美洲引進我國種植的糧食作物引起了記者的註意。藜麥,因其自身特點在均衡人體營養、增加糧食物種多樣性、助力缺水鹽堿地區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,但也存在深加工不夠、產業規模較小、市場認知度低等問題有待解決。
“藜麥,你聽說過嗎?”
“啊,就是那個像小藥片似的,有各種顏色的小雜糧吧。”
“那東西可不太好吃,但據說營養價值很高,賣得也不便宜呢。”
“可能是你買得商品品質不好吧,我們全家都很喜歡吃。”
對於普通人來說,藜麥不過是一種口感特別的小雜糧,然而,在科學家和産業家眼中,藜麥卻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專家們認為,藜麥具有營養豐富、容易種植等特性,推廣藜麥種植既是為中國糧食安全註入新的元素,也是助力西部地區扶貧開發的有效途徑。
藜麥這麽一個古老的作物,真正被全世界關註始於20世紀80年代,它被美國當成宇航員食品開始的。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核心主任朱健康展現說,藜麥最大的優點就是它的營養非常均衡,蛋白是高品質的蛋白,含有人體所需要必需的氨基酸,同時富含礦質元素、維生素、膳食纖維,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為全營養食材。
除了營養豐富外,讓科學家們感興趣的是藜麥的另一個特點———耐逆性強。朱健康說,藜麥對多個逆境環境適應性非常好,它是特別耐鹽的植物,特別耐幹旱,特別耐低溫、貧瘠。
正是因為藜麥的優點,它為生態環境不完善地區擴展農業生產供應了一種可能,而這種可能在政府和産業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不斷放大。
脫貧攻堅中的藜麥力量
地處青藏高原、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的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,因自然條件惡劣,成為西部貧困地區之一。然而,時下,超過10萬畝的藜麥,改變了當地的面貌。藜麥產業不僅使得天祝縣脫貧摘帽,還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。去天祝看藜麥,到天祝吃藜麥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。
對甘肅省政協常委、甘肅遠達集團董事長劉羽桐來說,5年來在天祝開發藜麥產業的實踐,就是奔着脫貧攻堅、全面小康的目標去的。
從500畝到5000畝,再到現在超過10萬畝,劉羽桐的心血和汗水,灑在黃土地上,換來的是五彩斑斓的藜麥之歌。
按照“一產優、二產強、三產旺”的總體規劃,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,劉羽桐帶領産業走出了獨特的藜麥扶貧之路。
“產業+就業”雙管齊下,是天祝脫貧模式的關鍵。天祝縣委書記李鵬展現說,11.6萬畝藜麥帶動了全縣1.2萬戶,8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,16個農戶合作區脫貧致富。此外,天祝建立了全國第一家藜麥扶貧產業園區,再加上藜麥加工項目,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,產業帶動了將近1200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。“也正是在藜麥產業的帶動下,今年2月份,天祝縣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。”
李鵬還告訴記者,藜麥全身是寶,不僅籽實可以作為谷物實用,其嫩苗還是很好的蔬菜,其葉片和秸稈還具有飼用價值,產業開發潛力巨大。
5年來,天祝藜麥種植面積的持續擴大,是建立在藜麥穩產優產基礎之上的,第一產業的不斷優化,就為第二、第三產業的拓展奠定了基礎。劉羽桐展現說,儲藏車間、研制核心、實驗室投入使用及超過15萬畝以上的儲藏和加工能力產業園的興建,讓藜麥品牌化和深加工成為現實。
與此同時,由於藜麥色彩艷麗,觀賞性強,結合當地的旅遊資源,“藜藜原上”藏區藜麥田園彙總體也正在建設之中,並以此帶動擴展了汽車營地、徒步旅遊等產業。劉羽桐說:“我們希望通過藜麥帶動第三產業達成年收入3億元以上,第二產業2億元以上,第一產業1億元左右。”
在此過程中,劉羽桐帶領遠達集團為農民供應藜麥種子、進行種植技藝培訓和指導,並達成了籽實的完全收購。
當下,藜麥種植區域多為邊遠貧困地區。劉羽桐的天祝經驗,在擴展藜麥產業的同時當地貧困戶發生了“三變”,即“通過土地流轉向產業工人轉變,通過技藝培訓向特色農民轉變,通過旅遊接待向效勞經營者轉變”,進而豐富了他們的收入來源,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。
現代餐桌上的藜麥風尚
藜麥就是一種糧食,是一種具有千年歷史的谷糧。作為糧食,它最佳的消費路徑就是走上人們的餐桌。然而,目前中國人對於藜麥的認識還不夠,大約只有20%的人們了解過藜麥,藜麥產業擴展的潛力巨大。
朱健康表示,除了種植、加工產業鏈各方面的問題外,現在藜麥在中國推廣最大的問題,還是市場認知度不夠“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藜麥這麽一個東西,更不知道藜麥是一個好的東西。要讓另外的人了解藜麥、喜歡藜麥、消費藜麥。”
藜麥是全營養的糧食,也是一種百搭的高級食材。全聯農產業商會理事、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晉萍,在網絡上素有藜麥姐姐之稱,她告訴記者,現在在高檔餐廳凡是加了藜麥的菜品價錢就會高一些。實際上,作為一日三餐的食材,藜麥可以煮粥、可以焖飯、可以做藜麥沙拉,還可以做甜品、馒頭、面條等。
輕食減肥、嬰幼兒的輔食、術後康復人群營養餐等,都是藜麥的用武之地。近年來為了推廣藜麥,趙晉萍化身“藜麥姐姐”,通過微博、抖音、快手等新媒體渠道親自示範用藜麥製作各種美食。
她經營的藜元公司從一開始創建之初,就把藜麥深加工衍生商品作為産業擴展方向,現在有藜麥面條,做了藜麥芒果的甜品、藜麥五仁酥月餅、藜麥包子等。現在對於藜麥食品的市場反響很好,她舉例說,“今年的藜麥粽子,我們使用的是真空半生的包裝,需要經過高溫加工才能食用,恰好今年大家都提倡高溫飲食的方式,藜麥粽子在端午前一周就全部售罄了。”
趙晉萍說,藜麥營養豐富和在逆境中生長的精神滋養了她,讓藜麥成為中國人的新主食是她的理想。但是,目前藜麥市場的管理比較混亂,價錢、品質標準模糊,還有不少商品以次充好,存在口感差、硌牙、有異味等問題,傷害了消費者。
想要讓藜麥成為新主食談何容易,其產量和價錢就是兩道門槛。對此,朱健康表示,藜麥的遺傳多樣性豐富,它不僅適合高海拔地區種植,也有適應在各個不同海拔的地域藜麥品種,藜麥的遺傳多樣性豐富也決定了增產潛力大,產量大了價錢也自然會有所下降。“我們有信心在今後三年左右,工作條件配套的地方能夠達到畝產千斤,讓中國的老百姓能天天吃上過去只有西方貴族能吃到的好東西。”
全國政協委員、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也表示,藜麥要分不同規格,在品質和價錢上適應不同的人群。她同時認為,餐飲板塊對於推廣藜麥是非常有前景的,“我們菜品創新,下一步也要積極地讓藜麥參與其中。”
轉載: 人民政協報 記者:王金晶